荐书人:师永涛
陈冠学是我最喜爱的中国散文家,其《田园之秋》和梭罗《瓦尔登湖》是我永远的床头书,可能这辈子都会读下去。1980年代陈冠学初辞去教职,隐居田园,勤耕雨读,他曾经赶着牛车去市集上卖番薯,牛车走着,他读着书。这种生活状态是我极为向往的生活。
陈冠学先生出生于1934年,逝世于2011年7月6日,他是台湾屏东人,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毕业;曾师从牟宗三先生。大学毕业后曾辗转任教南台各地初、高中及任高雄三信出版社总编辑。80年代初,陈先生依然辞去教职,回到家乡屏东县新埤乡,做了一个差不多与世隔绝的农夫,并写出了在台湾文学界占有重要地位的《田园之秋》。其《田园之秋》(Fields in Autumn 中国大陆简体字版书名《大地的事》) 是不朽的台湾散文经典作,被誉为「中国文学史上最光辉灿烂的田园随笔」。除刻苦钻研中国古代哲学思想、致力文学创作外,他也专注功力於台湾地理变迁、移民拓荒历史、台语正字声韵研究。
他理想的生活是:“不管世界怎样地在改变,作为农人,我宁愿守着过去的老传统,还是神农时代的模式:两甲旱田,一楹瓦屋,一头牛,一条狗,一只猫,一对鸡。轮作旱稻、番薯、土豆、芝麻、番麦;屋角篱边,总有瓜、豆开花结实,大概是菜瓜、匏瓜、皇帝豆三种。再是长年种一两畦菜蔬,随餐摘食。堆采收过的茎叶根为肥,赖老天降雨为灌溉,水旱任由自然,虫害虽不能免,截长补短,粗食淡饭,自给自足。满院青草,满田绿苗。在燕划破熹微晓空的鸣声中醒来,在铃虫幽幽夜吟中睡去。没有疲劳感,没有厌倦感,这是我的生活。”
处于这个文字信息泛滥的时代,浮夸无一物的文章太多了,字里行间的剑拔弩张也厚重得让人疲乏。真正清心雅致,能让人沉淀咀嚼的文字却是不多,更遑论能兼具艺术价值和人生教益了。陈冠学先生的《田园之秋》却是在这两方面都忍不住让人击节赞赏。

吴三连先生颁奖给散文类得主陈冠学先生
陈冠学不仅是个作家,他的归乡还是一种付诸行动的实践。他义无反顾,在生存状态上彻底解脱社会的束缚,这种解脱的本身就意味着失去对社会的依赖,是一种牺牲,正是用这种牺牲来实现自我的独立,成为“自由人”。
正是陈冠学和梭罗的启悟,让我对于自然有了更深的依恋,如无意外,20年后,我的女儿长大了。我会返回我故乡的村庄,耕读终老。
------【大家荐书】第9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