荐书人:林松
开门七件事:柴米油盐酱醋茶,件件都是在嘴上做功夫。吃好的、好好吃自然成了简单又便捷的风雅事;琴棋书画入门难,一般人不敢碰,三年工夫都唬不住围观群众;同样要把吃说好谈通透,非如椽大笔不可。心目中的谈吃大家,嘴上功夫花了二十年,笔下功夫至少得要三十年。太平盛世,美食、华服、玩物诸多五光十色的享受,受点累赚点闲钱就能轻易得到。假如不幸生于苟全性命尚且困难的乱世,讨个安稳也不容易。民国以降的饕客名家无数,私以为还是生于乱世的诸位谈吃名饕说得最明白通透。
大牛之中首推唐鲁孙先生的《中国吃》。唐先生出身满洲贵族,正宗的镶红旗他他拉氏(因而汉姓为唐)的世家子弟。曾祖长善官至广东将军,外祖父李鹤年,曾任河南巡抚、河道总督、闽浙总督。两家都是当朝贵胄,正儿八经的钟鸣鼎食之家。
唐鲁孙先生
唐先生谈吃,出挑之处自然是在于其见识广博,虽处乱世但一直不愁衣食。比起同代人漂浮不定、命途多舛,唐先生福祉深厚。《中国吃》以北平种种切切为主,兼顾其余。仗着平生足迹遍布海内,交游极广,胸中有足足一生丰富多彩的阅历和生活趣味,平地里勾画出一副民国吃货的清明上河图。
谈吃名家,另外一个不能错过的当属梁实秋。梁实秋被称为华语世界的一代文化宗师之一,作品流播海内外,代表作“雅舍小品”系列尤为称道。梁先生谈吃娓娓道来,意味隽永,灵逸洒脱处处可见,其详情多集粹于他写的《雅舍谈吃》一书中。这也是他一生中在美食文化方面的集中展示。
如果说唐鲁孙先生谈吃是饕客典范,梁实秋先生谈吃是文人趣味,那么汪曾祺先生谈吃则是将二者熔于一炉,他笔下的《五味》,堪称近现代谈吃散文的巅峰之作。
汪曾祺先生
比起唐、梁二位,汪先生的出身可就低了许多,既非官宦子弟,也非书香世家。但他天赋极高,少年考入西南联大,师从沈从文,可谓春风得意;然壮年屡遭大变,三十年几乎中断写作生涯,不得不侍候红色女皇;八十年代已入晚年,才迟迟迎来人生的创作高潮。他的文风清新质朴,意境优雅,旷达诗意,小说、散文、书法、戏剧、绘画、美食无一不精,被誉为“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”。《五味》的写作,大抵是在这个时期。
汪先生也吃大馆子,偏爱小街小巷,寻民间美食,每每陶醉其中,自得其乐。在西南联大度过了他的青春年代,尽管恰逢抗日战事,却是他一生中最难以忘怀的时期。云南菜因而成了他的最爱,汽锅鸡、过桥米线、云腿等种种滇府美食常在笔尖流连,终生难忘;但这并不意味他排斥其他地方的美食。北京的豆汁儿,外地人吃不惯,嫌臭,喝一口就吐了。汪先生端起碗来,几口就喝完了。请他喝豆汁儿的同学问:“怎么样?”他说:“再来一碗。”
更别提内蒙的手把羊肉,故乡高邮的咸鸭蛋,张家口的萝卜,淮扬菜里的干丝……无论是山珍美味,还是街衢小食,在汪先生的笔下无一不令人垂涎欲滴,充满生命的活力。半生不得意,他练就了一手精湛的烹饪手艺。拌荠菜、烧小萝卜、塞肉回锅油条,这都是他的拿手好菜。世道虽乱,人生漫漫,历经的种种酸甜苦辣,舌尖味蕾里细细品尝。汪先生达观潇洒的文字里,有的宠辱不惊的达观态度,满满当当的更是世间种种的热爱。
------【大家荐书】第13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