荐书人 韩星孩
读武侠小说最好的年纪恐怕是少年,尤其是八十年代的农村少年。武侠小说的多重想象力或者说精神消费点满足了无知少年对于历史、远方、人生的种种好奇,并满足了单纯少年转瞬即逝的英雄情结。
而最不该读武侠小说的年纪也是少年。武侠小说强大的吸引力会占去有限的求学时光,并可能彻底瓦解少年对于学业的热忱,甚至以小说为基础构成蔑视现实的价值观,其结果是暂时逃避现实,结果就会面临压力更大的现实。
我的中学时光铺展在1983到1989年,差不多是整个八十年代。那时候,武侠小说及武侠影视对我构成了极大的诱惑,以为人生如果无需考试,又能每天听港台流行音乐,每天看武侠小说,那便是神仙的日子。幸亏有点懂得自我约束,没有深入无边无际的武侠海洋,而只是看过半部《神雕英雄传》,几回《鹿鼎记》。
读《鹿鼎记》是高一,一位同班同学从县城的书摊租来的,每天两毛,相当于那时候普通电影票的价格,相当于两份豆腐青菜汤,当时的红烧肉是五毛一份,《读者文摘》杂志大概也就两毛。


他是城里的孩子,高中毕业就可以接班,所以没有高考压力,每天上课下课都看武侠小说。我趁他没看的时候,借着一个下午下课后的课外活动看了其中几回,关于韦小宝大战雅克萨的章节,真是太精彩了,比高中所有课程加起来再加上图书馆的杂志也要更精彩。
之后,村里一富户的儿子结婚,买了录像机,借了录像带每天在家里一个房间放映,全村少儿都会去看。我在寒假时节也免费看了大部分内容。一点没有武功、娶了七个老婆、成为各大门派的高官,以及种种对权威的捉弄,让人看了非常喜欢。


鹿鼎记剧照
《鹿鼎记》很迷人,但没钱借,也没时间读。这是少年时的一个心痛。
奇怪,高中后,对武侠小说就没兴趣了。或许也是因为全社会都对武侠没兴趣了。当初学着武侠和黑帮影视片成立帮派打打杀杀的小镇青年们,也渐渐成家立业,当干部的当干部,做生意的做生意,又回复到无聊而平静的常态。
越老越发现岁月如梭,三十年转眼过去后,想想当初没有完整阅读的金庸武侠名著《鹿鼎记》不妨好好读一次。想到了,就上网搜索,花了几天时间从头至尾看完。《鹿鼎记》依然吸引我,并且知道它吸引人的秘密,并且看过也就放下,仅仅是娱乐一下而已,不像少年时候那么迷恋、执着,并以此为标准来判断现实。
《鹿鼎记》的魅力在于对历史典故、地理风情、帮派造反、宫廷生活、妓院生活、爱情故事、冒险生涯等题材即阅读消费点的生动叙述,而其吸引力又在于对矛盾的设置和意外的解决。难怪少年时如此迷恋。此处展开来说,就是一本书。一句话来说,金庸文化常识不错,勾引读者的叙述能力很强,所以,他是八十年代文化的突出组成,至少开创了长演不衰的宫廷电视剧。
金庸是有古代文化修养的香港流行作家,他以中国大陆人文风情打动香港市民,而又以现代意识、香港市民趣味深深打动当时的大陆少年。
.gif)

金庸肖像
如果以中年之我指导少年之我:以满足市民业余消遣的小说不读也罢,要读就可以读个彻底,其中写到的历史典故不妨成为研究那一段历史的一个兴趣入口,而不是那一段历史本身。
我的孩子也正在读中学,她不迷恋武侠小说,我估计是现在孩子的阅读量大,流行文化也不再像当初那么单一了。
所以,一本书能够流行,不是这本书有多少精彩,而是那时候的读者确实很饥饿,阅读的世面确实小。
------【大家荐书】第36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