留言互动 MESSAGES LIST
姓名: 
联系方式: 
留言类别: 
: 
: 
  提  交 取  消

大家房产电子楼书

ABOUT DAJA

了解大家

推荐项目

掌握最新的项目走向,了解最新的项目动态。

大家荐书

木心的“佚文”

2017-04-25 13:31:34

荐书人:许志强


  木心是诗文家,作品不多,也不算少,厚薄不均的作品集,数数总共十三册。我是他的读者,他的文章自然都看过。这没什么好吹嘘的;都读了十年,虽称不上专家,也可说是很熟悉他了。

 

 

《木心作品集》
作者:木心

 

  表弟从香港买来一套木心全集,INK/印刻出版社出品。他知道我喜读木心,便不怕麻烦,将这套书背来送我,诚意可感。我当着他的面拆开阅读,直排本,繁体字,装帧素雅,宛如一套贵重纪念品,待我放进书橱收藏。不料,才翻几页就发现,里面竟有我不知道的文章。细检目录,约有五篇,是此前从未读过的。它们是《试问美国人》、《咖啡弥撒》、《S.巴赫的咳嗽曲》、《许愿》、《上海在哪里》。
  还应该加上《乌镇》和《双重悲悼》。这两篇我读的是两年前朋友转发的电子版,后一篇不完整,读了一半便无下文,这回有了接续,才算读全。
  读这些文字,于我而言,是一种难得的享受。

 

 

 

图片来源于网络

 

  木心用词精准,妙语解颐,无论写什么总能别开生面。即便像《S.巴赫的咳嗽曲》这样几乎没有内容的短文,也写得别致、诙谐。客观地讲,散文能贴近读者的多,高于读者的少,两者兼具的文章才给人真正的启迪和享受。
  《试问美国人》一文,把民族文化的大问题化为家常闲话,从美利坚的衣食住行着眼,历数其“生活情趣之低落”,不觉令人莞尔。
  《咖啡弥撒》从画家笔下的神像谈起,层层推演,谈的是上帝之有无的问题,尽显怀疑主义的辛辣本色。
  《许愿》透过片段场景写二十世纪的文明劫难,蕴含极深的悲恸。
  《上海在哪里》应为《上海赋》续篇,却直白尖刻得多,将“归来者”难掩的失望表述出来。
  作者说,“人权问题亦是个想象力的问题”,又说,九十年代的中国城市建设,总之是“土得太洋,洋得太土……”等等。可惜汉语作家中,能说这种话的还是太少

 

 

 

图片来源于网络

 

  《乌镇》和《双重悲悼》这两篇最有分量。前者叙述作者回国探访故居,后者追叙画家林风眠先生。这两篇题材不同,基调不乏相通之处,都是深沉的悲悼之作。
  作者回故乡探访,旧居已成废墟,眼前分明是魔幻般的时空记忆;小镇的雪夜和乡音,唤起种种思绪,伴随痛定之余的反思。作者对乌镇说:“永别了,我不会再来。”此言道出内心的压抑;一番恍若隔世的探访之后,需要的正是离别和决断,以守护心中的信念。作者写旧居荒芜、时代巨变和身世之痛,从不陷于乏味的伤感。更不像品格低下的市侩,为家产的损失而翻来覆去地怨诉。他诉诸笔端、念兹在兹的,总不外乎是艺术的尊严和劫难。
  在追悼恩师林风眠先生的文章中,他把艺术的灵性和劫难写得如此深透,读来不由令人感慨。这也是一则珍贵文献,从事绘画的人不该错过。难得见木心大谈林风眠创作,文中穿插的画评也着实精彩。以他的造诣,写这类文章再适合不过。朋友当初转发此文不完整的电子版,读得心痒难熬。两年过去后,它才像一卷起笔恢弘的画作,在我眼前徐徐展示完毕。

 

 

图片来源于网络

 

  木心的文章,其文体和思想均富于现代品格,它们散发自由的洞见。目前文化语境中,他的文字尤其给人教益。遗憾的是大陆读者还不能完整读到他的作品。上面介绍的几篇,在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的木心作品集中都被删去了,不知什么缘故。
  把这些文章叫做“佚文”,当然不确切,它们早已发表并通过其他渠道传阅。我希望内地的出版物刊布这些文字。不管是喜欢还是不喜欢木心的读者,都应该读一读,从那种尼采式的孤独氛围中聆听他的沉思和絮语。

  ------【大家荐书】第45期

联系我们  |   新闻动态  |   隐私政策  |   法律声明

CopyRight © 2014 杭州市城建开发集团有限公司All Rights Reserved. 浙ICP备05002346号-7

友情链接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