留言互动 MESSAGES LIST
姓名: 
联系方式: 
留言类别: 
: 
: 
  提  交 取  消

大家房产电子楼书

ABOUT DAJA

了解大家

推荐项目

掌握最新的项目走向,了解最新的项目动态。

大家荐书

《康拉德的黑暗和我的黑暗》:在抵达光明之前

2017-10-13 17:33:34

 

荐书人 徐志强

 

  前年奈保尔访华,在杭州和麦家做了一个对谈,我也赶去听了。结果很失望。等了半天奈保尔才出来,躺在轮椅里,像是被人推进手术室。大师已经老得说不出话了;每有问答,侧首咕哝几句,由妻子把他的话说给翻译听,再由翻译大声向现场观众转述,谈话费时费力,让人于心不忍。

  我印象中的奈保尔精壮、敏锐、严苛,甚至带点狂妄。像《父子家书》英文版封面那张照片,典型的印度人面孔,却是英国人的独立高傲的表情。那种直瞪瞪地注视的目光,流露出后殖民作家的焦虑。总之,是一张忧郁、年轻、有点儿不买账的脸。他名气大,脾气也大,这在西方文学界是都晓得的。等到他来中国,已垂垂老矣,说话像幼儿喂食,一半掉在围兜上,让人惋惜。

 

奈保尔肖像

图片来自网络


  他在中国有读者缘,喜欢他作品的人不少。我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就读他的书,一直读到现在,算得上是奈保尔迷了,课堂上也介绍他的创作,对他的作品在中国的译介情况算是比较了解。最近南海出版公司陆续出他的书,把他那些重要的非虚构类的作品都介绍进来。他最受欢迎的当然是《米格尔街》,他二十几岁时写的成名作,中文有好几个译本。

  奈保尔以小说家著称,小说写得好,这是毫无疑问的。他的非虚构类作品其实也非常出色,游记、报道、评论等;最著名的像《印度三部曲》,尤其是三部曲的第一部《幽暗国度》,叙写他的印度返乡之旅,笔触十分精彩。我们从其游记中读到广博的见闻、细腻的叙述、敏锐的观察和深刻的思索,读到一个沉静、忧郁、诚实的独行侠形象,而这个形象似乎比他虚构作品中的人物更为扣人心弦。

 

英国殖民时期的印度

图片来自网络


  奈保尔在其非虚构类写作中形成了一种模式:把个人无根的状态放在所有的文化背景中进行考察,东方和西方,北半球和南半球;考察文化的冲突、社会的僵局和自我的死角,是纪实性的也是自传性的;句子像是一段段短小的弧线,反映其认知的细微递进和丰富层次,显得非常考究。

  这个人不管在哪儿,都是在细心观察和记录,正如他评论托尔斯泰时所说,大千世界通过观察者眼中没有一个细节是想当然的。当我们谈到观察的质量时,这一条堪为金科玉律:在写作中,细节和印象都不应该是想当然的。奈保尔的文章好看,其中的一个原因即在于此。

  不仅是游记和报道,他的文学评论同样也秉持这个原则。他没有既成的结论和概念。他暴露自己的无知和困惑。或者这样说:他跟结论和概念打交道时,不会轻易放过自己的无知和困惑,总是以回溯的方式探讨问题,像是在孤立的境地中寻找出路。

 

图片来自网络


  这里要推荐的,是他的文学评论著作《康拉德的黑暗和我的黑暗》。说是文学评论,一半都是在叙事,涉及的话题很多,自传性的经历是其主线。他坦言,他十一岁时就有了当作家的梦想,但在大学之前没有读完过一本书。那些英国文学名著似乎太深奥,让他在理解上有障碍。

  他说,“我认为自己遇到的困难是与童年时期的社会和情绪失调有关”;作为殖民地的孩子,既不了解族群的过去,也和遥远的大世界隔绝——“我没有想象的钥匙”。宗主国(英国)文学丰富的思想创造力,与其说是填补他精神的空白,还不如说是对他的认知造成压迫。华兹华斯诗歌中的水仙,美则美矣,可他没见过。他说:“直到二十五岁,我才觉得自己算得上是一个读者。那时我已经在英国待了七年,其中四年在牛津。”

 

英国牛津大学

图片来自网络


  奈保尔在书中以较详细的笔墨论述吉卜林和康拉德,尤其是对康拉德创作的成败得失谈了自己的看法。别人没有像他那样谈过这些看法。他所披露的是作为读者和作家的自我成长,一个克服重重困难的成长过程,或者说,一段精神上的黑暗之旅。对康拉德和奈保尔感兴趣的读者,此书值得一读。作者不仅对康拉德也对现代文学的发展和状况做了评估;他的见解总是新鲜质朴,清晰严苛,富于启迪。

 

《康拉德的黑暗和我的黑暗》

作者:  [英] V·S·奈保尔    译者: 张敏

 

------《大家荐书》第59


联系我们  |   新闻动态  |   隐私政策  |   法律声明

CopyRight © 2014 杭州市城建开发集团有限公司All Rights Reserved. 浙ICP备05002346号-7

友情链接: